大学生创业网讯 “非典型”突围
“高举火炬,腾空,在逐渐展开的祥云画卷上,李宁在鸟巢上空逐日而奔?”2008年8月8日那个图腾般的仪式上,李宁凌空“夸父追日”的身姿深深印刻到全世界的脑海里。在鸟巢之外,由奥运商机搅动起来的一个更广阔的体育用品竞争场上,这位奥运冠军领军的李宁公司同样成就了意义非凡的2008年。
奥运会历来是体育用品企业逐鹿的中原战场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,以耐克、阿迪达斯领军的国外企业和李宁、安踏等国内企业卯足了劲,借力奥运,力图在中国这个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运动品市场分得更大蛋糕。运动员出身的李宁,对奥运的热情自然胜于常人。从1990年赞助亚运会开始,李宁就执著地积极参与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大型体育赛事:1992、1996、2000年一直到2004年,中国奥运代表团的赞助商都是李宁。
因此,这场在自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,不论从感情还是从商业角度考虑,李宁公司都想“有所作为”。CEO张志勇曾经回忆到:“我刚上任时,就被告知有两件重要又紧要的事情要做,其中一件就是竞标奥运会赞助商。”参与竞标时,李宁表现出了商业上的大胆和魄力:当时公司营业额尚未突破10亿元人民币,利润尚未过亿,李宁在标书上就敢于填上一个天文数字——10亿元。李宁押上了整个公司的家底。
然而,随后的奥运赞助商资格较量中,李宁公司还是不敌实力强大的阿迪达斯——后者的竞标价是13亿元。张志勇坦然地说,“作为中国体育领先品牌,‘李宁’当然想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做这件事情。企业和品牌的发展有很多途径,也必须走合适我们的道路。”
赞助资格的失败,是企业间实力对比的写照。2006年,李宁的营业额为32亿美元,而阿迪达斯则是1000亿美元。李宁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,果断放弃了这个萦绕心间许多年、但目前看来却有些不现实的梦想,转而寻求逆势中的“突围”之策。
李宁出手的第一招就让人拍手叫绝。2006年,李宁公司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签定协议,自2007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,体育频道所有主持人及出镜记者都将穿着李宁公司提供的服装,协议甚至具体到出镜人员即使身穿西装时,也必须在胸前戴上有“李宁”标识的标牌。这一招“围魏救赵”,既遵守了奥运市场开发的游戏规则,又起到了直接的营销作用。
“非典型”的营销思维让李宁公司在打得火热的国内外品牌奥运战中率先“突围”:根据2007年巴黎市场调查公司Ipsos集团针对中国网民进行的“最喜爱的奥运会赞助品牌”调查,被误认为奥运合作伙伴的“李宁”名列第9,而真正的北京奥运会赞助商阿迪达斯仅排在第17位。
tags:李宁 倔强 冠军
我对加盟感兴趣,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!
(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)
我们立即与您沟通
温馨提示:
1.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, 请放心使用
7x24小时电话咨询
yuleyueqiu@gmail.com